【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定國家高新區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保定高新區”),位于保定北向發展的核心位置,是全國首批56個國家級高新區中唯一一個以新能源為主導產業的科技產業園區。2008年國務院授權科技部批準,保定高新區通過托管和共建方式拓展發展空間,規劃面積達到102平方公里。管轄2個鄉、1個街道,共34個行政村、3個社區,總人口10萬人。
保定高新區實際控制面積58.7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13.7平方公里、正在建設區22.1平方公里、有條件建設區8.4平方公里、水源保護區3.9平方公里、城區規劃范圍之外不可建設區9.3平方公里、西區1.2平方公里、東區0.18平方公里。
建區以來,保定高新區圍繞“打造中國電谷、構建世界級新能源及電力技術創新與產業基地”的戰略構想,搶抓新能源和智能電網先發優勢,大力構建光電、風電、輸變電、節電、儲電與電力自動化設備制造產業體系,成為引領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年底,保定高新區擁有各類企業3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家,限額以上貿易企業43家,規模以上服務業19家。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2家,上市企業8家。
中共保定高新區工作委員會
書記 孫金博(11月離任)
張志奎(11月任)
副書記 張志奎(11月離任)
佟維力
委員 孫國山 連書君
馮建法
柏紀偉(11月任)
馬鐵里 高金三
馬永樂
陳樹軍(12月任)
保定國家高新區管理委員會
主任 孫金博(11月離任)
張志奎(11月任)
常務副主任 張志奎(11月離任)
副主任 佟維力 孫國山
連書君
柏紀偉(11月任)
調研員 馬鐵里(11月任)
【發展概況】保定高新區始終堅持以自主創新造就核心競爭力的發展理念,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現有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4個省級技術中心,25個高新區級企業技術中心;建有國家級光伏系統檢測中心、風能檢測中心和15名院士參加的國內首家風電葉片研發中心;取得各類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200多項,專利5000多項,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累計實施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3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1項、國家“973”項目2項、列入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項目2項、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42項,創造了包括中國第一座光伏電站與五星級酒店一體化建筑(年均發電26萬千瓦時)、第一塊240公斤太陽能電池硅錠、第一個風電葉片研發中心、第一臺大型風電整機傳動檢測平臺等多項新能源領域的“中國第一”。
2014年,保定高新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5億元,同比增長2.5%;固定資產投資86.5億元;財政收入27.7億,同比增長1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億,同比增長61%;實際利用外資2億元,同比增長95%。
【項目建設】2014年謀劃實施市以上重點項目21項,總投資477.06億元,當年計劃完成46.8億元。1~12月累計完成57.27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22%。新建項目趨于多元。投資10億元的四方三伊、投資7.9億元的電谷科技中心、投資5億元的威控機電、投資5.2億元的愛迪光伏、投資25億元的上谷大觀等,涵蓋智能電網、現代服務、新能源等多個領域,成為園區多元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中小企業保持旺盛生命力。以威控機電、愛迪光伏、天河環境工程為代表的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擴張;奧普節能、味群食品2家企業先后掛牌在“新三板”上市,在宏觀經濟不利形勢下展示出中小企業對市場的靈活應變和創新內核的旺盛活力。
【創新體系】成功獲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成為河北省首家“地校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已入駐企業165家,涌現出新源綠網、金鎖安防、中康韋爾等一批小巨人企業。孵化器輻射計劃順利實施。在保定市政府主導下,與10個縣(市)深入對接,指導幫助其加強孵化體系建設。多個創新中心獲批、創新企業獲獎。國電聯合動力公司、金陽光、河北同光晶體獲批院士工作站,同時獲批省級創新型企業;博為、維特瑞、天河電子等3家企業獲“河北省信息產業與信息化創新企業”稱號,英利公司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對接京津】與北京中關村合作建設“中關村保定創新中心”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制定出臺《高新區精準招商方案》,成立駐京工作小組,與國家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五百強企業、央企保持經常性溝通,截至年底,吸引客商到保定高新區考察40批次,參加京津產業活動33次,吸引洽談項目100余項,完成落地項目17個,總投資93億元。加快現代服務業招商步伐,持續加大對現代服務業招商的關注,加快推進IBM公司智慧云計算中心華北基地、雨潤集團城市綜合體等高端服務項目落地。
【新區建設】堅持規劃先行、道路延伸、基礎配套、輻射帶動的建設思路,著力提升新區承載力。細化新區規劃和路網建設。完成北二環以北區域控規調整,新區規劃與園區發展相協調;投資2億元完成緯三路、羲和路、凌云街、樂凱北大街輔路、華光路、嘉禾路、向陽北大街支路、北二環輔路等路網建設,建成道路總長36公里。扎實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新區污水處理廠已完成征地,項目總投資1.55億元,建成后日處理規模9萬噸;完成花大、花馬兩條110KV高壓線路電力遷改和馬坊變電站建設,確保了四方三伊、中鐵電力、英利物流園等重點項目的開工建設;打造標志性精品工程。沿朝陽大街城市中軸線兩側,高水準打造中關村保定創新中心、正譽國際金融中心、上谷大觀綜合體、直隸會館等一批地標建筑,逐步確立新區高端發展形象。
【發展環境】不斷加大打擊力度,開展“一年四打、連打三年”系列整治行動,破獲各類刑事案件500余起;全力凈化企業周邊治安環境,偵破涉企案件21起,打掉破壞發展環境團伙2個,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進一步強化綜合施治,開展“打造朝陽大街樣板街”等系列專項行動,在保定市考核中連續6個月排名第一;集中開展“凈城、凈天、凈村”行動,加大燃煤、秸稈禁燒、揚塵治理力度,對沙場、粉煤灰場及施工現場等重點區域綜合施治,確保了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通過春、冬兩次集中綠化,在朝陽大街北延、京昆高速公路引線、北三環兩側,累計種植喬木近5萬株,增加了城市綠量。穩步提高行政效能。清理審批事項,公布辦理流程,共取消行政審批事項2項,縮短審批時限17項。
【社會事業】完善基礎教育體系。加快推進高新區中學建設,與市美術中學簽訂初步合作協議,正在著手深化設計和完善前期手續;中南韓小學改擴建項目基本完成。加大醫療衛生投入。市急救中心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掛牌第一中心醫院西院,完善了園區重點醫療機構布局;強化督導兩鄉、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全區6萬多名城鄉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2014年兩鄉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8%,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320元,區財政撥付配套資金362萬元。
(劉暢)
開發區·白溝新城
【白溝新城】白溝新城是2008年7月28日由原高碑店市白溝鎮和原白洋淀溫泉城開發區合并組建。2010年8月經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復。2010年9月正式揭牌。轄1鎮1區,由雙向6車道的快速路相連,轄區面積6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轄33個村街,常住人口16萬,流動人口10萬~15萬。白溝鎮位于冀中平原中部,處于雄縣、容城、高碑店3縣(市)相交之地,距保定市區65公里,地理坐標北緯39°05′~39°10′,東經116°00′~116°03′。
黨工委書記 管委會主任 張海
黨工委副書記 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白溝鎮黨委書記 楊建軍
黨工委委員 管委會副主任 李增良
黨工委委員 管委會副主任 張鐵柱
黨工委委員 管委會副主任 管志民(援疆)
黨工委委員 紀工委書記 張玉明
黨工委委員 白溝新城公安分局局長 李福琪
黨工委委員 白溝鎮鎮長 謝書玉
黨工委委員 白溝新城綜合辦公室主任 何會嶺
【發展概況】2014年,全區地方生產總值完成72億元,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2.4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9億元,增長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9億元,增長41%。市場成交額完成870億元。
【項目和園區建設】黨工委、管委會始終堅持把項目和園區建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通過實施縣級領導分包項目責任制、每月定期調度制、重大項目集中攻堅制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項目和園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區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工業聚集區新增建成區面積119公頃,主營業務銷售收入147億元,區內出口創匯4530萬美元,省外資金到位14.5億元。其中白溝箱包業實現總產值260億元,實現增加值56億元,利稅21億元,箱包業支撐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城市承載力建設】堅持用市場經濟的理念經營城市,把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快城市建設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趨勢,完成了《白溝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12—2030)》編制工作,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投資近億元建成白溝城市廣場、完成了全區主干道路亮化、打通了五一東路、友誼路等多條斷頭路,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七橫八縱一環”閉合的交通格局。啟動了集規劃館和博物館于一體的白溝芙蓉公園項目,2所六軌制小學推進順利,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對接京津工作】圍繞建設國際商貿城和京津大賣場的目標,配合保定市有關部門編制完成了《白溝國際商貿區域空間規劃》,《規劃》協調范圍擴大至白溝鎮及周邊共230平方公里,其中白溝區域的建設用地由54平方公里擴大至125平方公里,發展空間拓展了71平方公里,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項目對接上,成功啟動了白溝大紅門國際服裝城,大紅門近千家商戶落戶白溝;開工建設了投資50億元的和道國際服裝博覽中心項目。這兩個項目的運營落地,標志著白溝在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上邁出了實質性的重要一步。2014年,商貿產業發展迅速,市場成交額完成870億元,電子商務成交額達到72億元,新增市場主體6000多家,總數達到2萬多家。
【發展環境建設】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對全區23個單位的91項行政許可事項、46項非行政許可事項和52項行政監管事項進行了清理和規范,進一步簡化了審批程序,規范了審批流程。社會穩定局面持續鞏固。堅決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全年共破案429起,企業群眾的安全感進一步提升。扎實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妥善處置了拖欠農民工工資等一批影響穩定的隱患。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嚴格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年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城鄉面貌進一步改觀。深入開展了“強村固基”工程,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村街環境治理工作,共硬化道路7萬平方米,清運垃圾2萬立方米,拆除違章建筑20余處,粉刷墻面5000平方米,解決了9個村1.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生態環境逐步好轉。全面推進大氣環境治理,以超常的舉措開展“凈天凈城凈村”行動,加大揚塵、秸稈焚燒、工藝廢氣、油煙凈化裝置、控制燃煤質量等工作的整治力度,淘汰生產經營性燃煤鍋爐83臺,安裝油煙凈化設備60臺,關停表面處理噴漆、噴塑企業5家。持續推進集中供熱工程,全區集中供熱面積達600萬平方米。圓滿完成了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保障任務。
【黨的建設】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廣大黨員干部普遍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禮,“四風”問題得到有效整治,解決了一批事關群眾利益的難點問題,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工作作風。公開拍賣公車57輛,清理整改辦公用房1939平方米,文件和會議分別同比下降10%和21%,三公經費、會議費、培訓費支出同比下降25%。嚴格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開展了多層次的廉政談話。加大查辦違法違紀案件工作力度,保持了反腐的高壓態勢。黨工委一班人帶頭落實廉潔自律各項規定,自覺接受監督,營造了風清氣正、同頻共振的干事環境。
(顧延鋒)